实验实训教学质量标准

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1)指导思想

借鉴国际医学教育基本标准,参照我国本土化医学教育基本标准,按照《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大纲》和《中国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指南》等规范,制定符合医学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可操作性强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

2)标准设定

序号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1

实验教学组织与管理

中心制运行模式下,具有系统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组织体系,职责明确,实验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


2

实验教学文件

按照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标准,具有与培养计划相适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具有较高质量并适用的实验教材、讲义或指导书。


实验教学档案健全。


3

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教学改革适应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措施得当。


形成实验实训内容基础融合贯通临床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实验项目更新率达到一定比例。


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高,教学效果好。


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和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实验室的跨时空开放,时间长、覆盖范围广、开放项目多。


4

实验教学队伍

具有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实验队伍,岗位设置合理,实行基础与临床教师“双回归”制度。


实验指导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


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实验技术研究,在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方面取得成效。


5

实验教学过程

按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出实验项目,实验开出率达到规定要求。


实验指导教师对新开的实验项目要进行试讲和试做,并按要求进行实验项目的申请和认定。对新上岗的实验教师执行试讲、试做制度,评价合格,方可上岗。


实验指导教师要认真备课,每项实验前均应试做。


每次实验前应做好仪器、设备、材料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实验正常进行。


现场示教和虚拟仿真较好结合,实验指导教师向学生清楚阐述实验原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以及实验教学要求。实验示范操作熟练、规范,利用交互、录播回放等信息化手段,确保实验教学的效果。



实验指导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在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临床思维、职业素养、临床能力的启发、诱导和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

实验仪器设备配置

实验仪器设备配置满足要求,设备处于良好状态。


建立了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帐、物、卡相符。


7

实验报告与考核

学生做完实验后,须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全部批阅,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点评。


考核: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纳入考核体系,通过网络信息化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考核,报告作业提交,教师及时答疑反馈,形成性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1/3,期末实验考试成绩(占实验成绩的2/3),完成成绩分析并形成总结报告。


8

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实战化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学生掌握了实验的原理及综合技能,提高了临床思维、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养成、动手与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能按规范撰写较高水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