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时间:2015-08-14浏览:13308

中心由潍坊医学院校级层面直接管理。潍坊医学院是山东省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始建于1951年,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留学生招生资格,2012年获批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单位;是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全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1.中心整体情况

潍坊医学院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是在基础医学与临床技能两个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建设而成。中心坚持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实验教学实战化为手段,构建了医学基础与临床整体贯通,能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两平台、九模块”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的“立体化stereoscopic)、开放性openness、多层次multi-level”的SOM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中心使用面积1.6万平方米,拥有真实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可视化录播交互学习系统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及仪器设备1.11万余台(套),设备总值达9543万元,主要承担着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等11医学及医学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并对社会开放,每年可开出实验项目534项,其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近300项。中心现有实验教学专兼职队伍176人,其中教授40人,博士、硕士129人,有泰山学者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近年来依托医学实验实训中心,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7个;省级精品课程26;主编、参编教材125部,其中实验教材24部,主编自用实验讲义35部;10部教材获得省级及以上成果奖励。

2.中心发展历程

伴随着现代医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和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逐步推进,医学实验实训中心自1998年开始探索,经过学科整合、集约重组、互通互融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明显的特色和优势。

1)学科整合、资源共享的起步阶段

    本着资源共享、学科整合的理念,学校于1998年打破原实验教学隶属于各教研室的校、系、室三级实验室管理体制,按照学科设置相似相近原则,全方位进行了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对原有的医学实验教学的课程进行了科学的优化整合,撤销了隶属各教研室的学科实验室,组建了机能学实验室(整合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课程)、形态学实验室(整合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遗传学等实验课程)、临床技能实验室(整合临床及相关专业的临床技能实验课程)、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诊断实验室(整合物理诊断、化验诊断、影像诊断实验课程)以及护理学、麻醉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等专业综合实验室,实现了资源共享,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较好的满足了实验教学需要。

2)集约重组、学科融通的发展阶段

2003年,学校根据国内外实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按照“融合、优化、重组”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对医学实验教学机构进行了改制重组,成立了直属学校管理的基础医学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以此为基础,打破学科界限,按照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总要求,对实验教学项目与内容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构建了人体解剖学、形态学、机能学、分子医学等4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模块和临床技能、麻醉学专业、护理学专业、口腔医学专业、医学影像专业等5大临床医学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块,实现了教学资源最大程度的共享。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先后被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整体贯通、立体发展的提升阶段

2013年以来,学校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进一步加大深层次改革力度。

一是针对传统医学公共基础、医学基础和临床课“老三段”教学设置,带来教学体系相互割裂、基础与临床难以融合的弊端,难以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深层次的改革,撤销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合并组建临床医学院,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合并为医学实验实训中心,逐步推进基础贯穿临床的实验实训内容的交叉、渗透和融合,为实现基础和临床的一体化融合贯通创造了条件。

二是坚持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以实验教学实战化为手段,建设了人体解剖与断层影像,形态学,机能与行为,分子医学与细胞诊断,PACS医学影像,临床思维训练,临床技能,急救与复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等9大模块,构建了医学基础与临床整体贯通,全过程、递进式、立体化、开放性、多层次的SOM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如整合完成的临床技能课程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眼科、精神等所有临床基本技能100余项,覆盖学生培养全过程,渗透到基础与临床实践教学中。如,原临床中的无菌概念及人文关怀培养实现贯通,在第一学期的动物实验过程中就对无菌操作规范和对动物生命的敬畏与关爱进行针对性训练,全程性强化临床能力和医学专业精神培养。

三是强化信息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建立了可视化实验教学系统。充分运用模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SP)、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投入1600万元,建成了以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远程指导、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于一体的可视化实验教学系统,实现了实验教学的可视化记录、传输、交互和评价,积累形成了医学实验实训教学多媒体校本资源库,逐步建成泛在学习的临床技能训练时间和空间,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教与学的新途径。

四是本着“以实为本、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的原则,充实完善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投入2100万元,建设了3D信息技术下的情景仿真急救复苏训练室;建设了更贴近临床真实环境的模拟诊室、模拟ICU、模拟病房、模拟标准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腔镜室系统;购置了高级模拟人等能满足百余项临床技能训练的高仿真设备。同时,为突破传统医学教育实训场地、费用、标本、操作等方面的问题,投入近千万元,与上海梦之路数字化科技公司等多家企业和学校16家附属医院开展校企、校院合作,“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建成了基于开放网络的临床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云平台,该平台包括8个虚拟仿真实验模块,实验项目近300项,其中自主研发的特色项目15项,研发成果和虚拟教学资源逐步推广到全国100多所高校。纵观潍坊医学院临床能力培训中心经发展历程,中心建设逐渐融入了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基础与临床融合,使实验实训贴近临床、高度仿真、突出应用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以实为主、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情景化、实战化实验实训手段紧密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贯通,满足了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取得了一系列教学成就。

3.中心发展成效

经过17年的建设发展,中心秉承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深入践行基础与临床融合、实验实训贴近临床、高度仿真、突出应用的教学思想,形成了以实为主、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与情景化、实战化实验实训手段紧密结合的现代化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贯通,满足了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  

(1)教学效果

中心实验教学体制机制创新,前后期教学内容的融合,可视化录播自主学习平台的建立,仿真、虚拟仿真教学手段的运用,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建设,提升了五个方面的教学效果:

一是一体化前后期教学内容的融合和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使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克服了基础临床割裂脱节弊端,很好地强化了学生整体化临床思维的培养效果。

二是通过购置模拟医院真实环境及与之配套的设施设备,构建仿真、虚拟仿真平台,更贴近情景化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实战化教学效果。

三是学生在校学习全过程,完成基础与临床贯通的“两平台、九模块”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的医学实验实训项目,满足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教学需求,提高了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

四是可视化录播为主导的信息化教学系统,实现了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远程指导、师生互动和自主学习的一体化,建立了学生泛在学习空间、翻转了传统教学模式,解决了学生学习时空上的障碍,满足了学生跨越时空学习要求,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是实施PBL教学理念下基于病例的基础-临床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了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效果。

临床能力培训中心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得到了综合体现。2011年、2012年和2013年,我校学生代表队参加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举办的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连续三届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华东赛区一等奖和9个单项冠军;2011年,参加山东省南丁格尔志愿服务团应急救护技能比赛,获高校组第一名;我校代表队还获得第一届山东省医药生物技术实验技能大赛特等奖等优异成绩。在“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作品(医学类)连续获奖。《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实践强能力,厚德育人才”的专题报道,宣传了我校临床技能实训的教学经验。

(2)建设成果

一是在省内和全国同类医学院校率先创建了一体化集约管理、前后期教学融通的临床能力培训中心管理运作模式(撤销基础医学院、临床学院,合并成立临床医学院;基础、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合并成立医学实验实训中心),打破了传统壁垒,创新了前后期基础临床实验教学内容融合和贯通的体制机制。

二是构建了能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两平台、九模块”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的“立体化、开放性、多层次”SOM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三是建立了翻转传统教学模式的可视化实验教学系统。

四是贴近临床真实环境,模拟医院建设了3D信息技术下的情景仿真急救复苏训练室,模拟诊室、模拟ICU、模拟病房、模拟标准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腔镜室系统,构建了“以实为本、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系统。

五是实施基础与临床教师“双回归”计划,打造了一支具有现代教学理念、能够适应基础临床贯通实验教学需要的高水平实验实训教师队伍。

   六是形成了基于问题教学PBL、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系列教学方法体系。

(3)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一是依托该中心建设成果,临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三个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成11门省级精品课程、4个省级精品课程群(及联合课程)、4个省级优秀(课程及实验)教学团队;培养全国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麻醉医师基础培训基地、全国卓越医师培养试点单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山东省乡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执业医师考试点等。

   二是实验教学改革推进了实验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掀起了教师研究教学、思考教学、改进教学的热情。近几年,先后承担厅局级及以上教学研究课题123项,获得厅局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1项;申请发明专利27项;主编、参编教材125部,其中实验教材24部,主编自用实验讲义35部;10部教材获得省级及以上成果奖励。         

三是实验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肯定,为兄弟单位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中国教育报》刊发了题为“实践强能力,厚德育人才”的专题报道,肯定了我校实验教学改革成果。2009年在我校召开的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年会、2012年召开的山东省高校教学管理学实践教学现场观摩会上,我校中心建设和实验教学成果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省内外高等院校100余家,医学教育专家和管理人员近百人先后前来参观交流。

    四是中心对12个专业学生和社会开放,除完成学生实验实训任务外,近三年还为全国100多家基层医院的204名麻醉医师,省内20家附属、教学医院的432名临床骨干医师、教师,区域内养老机构的560名老年护理师进行了培训;另外学校面向中小学校、潍坊社区、部队和企业等单位,开展心肺复苏急救培训、健康教育等科普活动50余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