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能力培训中心建设规划和措施

时间:2015-08-12浏览:376

1.建设规划

1)指导思想

以服务经济社会和区域医疗卫生发展为导向,以培养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根本,坚持“基础临床贯通特色、突出高效信息化管理优势、集约化统筹规划、分段稳步实施”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立足本科教育,兼顾毕业后医学教育,通过持续建设和完善,建成规模相当、功能齐全、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辐射周边和示范效应的临床医学实验实训示范中心。

2)主要目标

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基础与临床融合、实验实训贴近临床、高度仿真、突出应用的教学思想,构建能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两平台、九模块”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的“立体化、开放性、多层次”的SOM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全程性强化临床能力和医学精神的培养。

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基础融通临床、临床贯穿基础的高素质“双师型”实验教学队伍。

打造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下,仪器设备先进、资源共享、开放服务、管理机制高效运行的以实为主、以虚补实、虚实结合,具有情景化、实战化实验实训手段的现代化教学环境。

全面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成为区域内“六大基地”:医学本科生医学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考试基地、研究生临床技能实训考核基地、麻醉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基地,并为全民医学科普教育和急救技能培训做出应有的贡献。

2.具体措施

1)树立基础与临床融合的实验教学理念

开展系统的实验教学理论研究,探索总结与时俱进的实验教学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下实验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和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老三段”教学模式的束缚,不断树立以学生为本、基础与临床融合的教学思想,突出医学生岗位胜任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设具有丰富教学资源,以实为主、以虚补实、虚实结合,现代信息化技术支撑的情景化、实战化实验实训教学环境

近三年来,学校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提升了中心的整体水平。

一是投入475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近2.1万平方米的新实验实训大楼,扩大了实验实训面积和条件。

二是投资1665万元,建成了充分运用模拟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模拟病人、标准化病人(SP)、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完善虚拟化、可视化的实验教学平台。

三是投资2000万元,按照仿真医院的要求,优化配置模拟诊室、模拟ICU、模拟病房、模拟标准手术室、模拟产房、模拟腔镜室系统等设施,建立了能够满足人体解剖与断层影像、形态学、机能与行为、分子医学与细胞诊断、PACS医学影像、临床思维训练、临床综合技能、急救与复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等九大模块教学需要的高仿真实验实训仪器设备。

四是投资100万元,自主和合作研发20项左右的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软件。

五是计划投入1000万元,进一步完善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与评价、远程指导、师生互动、自主学习于一体的可视化实验教学系统,改善各附属医院可视化录播系统条件,全面实现医学实验实训中心与各附属医院的网络对接,实现资源共享,拓展泛在学习的临床技能训练时空。

3)构建基础贯通临床的“平台+模块”新型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学校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秉承“夯实基础、强化综合、突出临床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的指导原则,继续深化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的综合改革。构建能够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两平台、九模块”全过程、递进式培养的“立体化、开放性、多层次”的SOM医学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一是对已经构建的人体解剖与断层影像、形态学、机能与行为、分子医学与细胞诊断、PACS医学影像、临床思维训练、临床综合技能、急救与复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九大模块,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考核方式上进一步打破基础临床的界限,以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为目标,按照医学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一体化顶层设计,面向本科生、研究生、临床教师、执业医生和基层卫生人员,构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基础与临床相互衔接的实验课教学体系。

二是继续合作引进、积极开发虚拟实验教学系统,实现虚拟与实训、基础与临床的贯通。遵循虚拟训练→模拟训练→实验实训三段式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基本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创新性实验,不断强化与规范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综合实践技能和人文素养;坚持专业技能实训与虚拟仿真技术相结合,构建虚拟环境和真实职业场景下的全过程专业技能培训模式,探索和实践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专业技能、综合能力为根本的实验实训新模式。

三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每年投入定额专项经费,编制临床医学实验实训配套教材并推进实验教材数字化,使实验教学教案、大纲、习题、课件、资料等教学资源网上开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4)构建具备现代教学理念,能够适应基础临床贯通实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实验教学队伍

一是实施基础与临床教师“双回归”计划,即基础教师回归临床、临床教师回归基础。鉴于因基础教师缺乏临床体验和临床知识,临床教师不能贯通基础,难以贯彻整体临床思维和职业意识的状况,每年至少投入教学能力提升专项经费60万元,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在岗实验教师的教育理论、人文思想、教学技能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培训,通过基础教师临床体验,临床教师回炉基础,强化“双师型”能力和职业意识培养,建立一支真正能够具有现代教学理念、适应基础临床贯通实验教学需要的实验实训教师队伍。

二是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选派业务水平较高、富有钻研探究精神、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短期培训和研修,提升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担任实验中心兼职教授,开展“名师名医进课堂”和“学生进医院”等教学活动,为学生开设学科专业领域新进展和医学研究新动向的讲座,开阔学生眼界,了解学科专业发展前沿动态。

四是进一步突出和强化优秀实验教学团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建设优势实验教学团队,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提升作用,形成先进的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模式和组织结构。建立健全能够使实验教学队伍知识、技术不断更新提高,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员培养培训制度和激励约束政策,鼓励教师外出进修和攻读学历、学位,全面提升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水平。

5)建立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

结合实际,探索完善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的新思路,不断研究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心主任负责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责权明晰、规范有序、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完善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设备等保障和监控体系。